太极拳“粘、黏、连、随”与实战技击-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当前位置: 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 太极研究 > 太极文化 > 内容正文

太极拳“粘、黏、连、随”与实战技击

作者:小拳王 来源: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发布时间:2017-05-06 16:20:14 【字体:

什么是太极拳推手中的 “粘、黏、连、随”?它们究竟在实战技击中有没有意义?这牵涉到如何解读传统理论的问题,也关系如何为传统武术创造生存空间的问题。如果仍然沿用西方体育的思路去解读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并以此为标准为武术搏击比赛制定规则,传统武术将难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你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

从“你”、“我”的称谓就可以看出,这是两个人的运动。它牵涉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通常客观并不依主观愿望而转变。所以这既不是从字典中寻找的答案,也不应拘泥于在套路演练或者现在的擂台比武中寻找答案。

1、什么是“粘”?

按现代汉语“粘”读zhan,是一个多音字,有时与“黏”同音,作“黏”的通用词。但在《打手歌》里两个字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主要表现在词性上的差异。“粘”在这里作动词用,如:“粘信封”。虽然“粘、黏、连、随”四字排列各种版本有所不同,但“粘”字在所有版本中都位列第一,因为“粘”是推手中的起始动作。

杨式太极拳老谱解读:“粘,提上拔高之谓也。”符合“粘”字动词的词性。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在相当大的一部分拳谱中“掤、捋、挤、按”相对应的是“粘、黏、连、随”,这就不能看作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说明“掤、捋、挤、按”相对于“粘、黏、连、随”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揽雀尾实含‘掤、捋、挤、按’。取手揽雀尾之意。陈秀峰所传曰:‘揽雀尾,揽住敌人之臂假象为雀尾,趁势进切以袭之’。”

“揽雀尾三式,注意,此式以腰作车轴,使心中力量刁起右手,两手如同生于丹田,并非胳膊用力提起也。”“讲义,右手掌向上缓缓提起,抬起时,微有朝里裹劲的意思。”

从技击含义看:你“来打我”,我不会去硬“顶”,虽然是被动接招,它还含有主动接近的成分。如对手打来为虚,我“趁势进切以袭之”。这是一个擒拿的动作,右手托敌左肘下方,左手掌心向下合住敌左腕,“右手掌向上缓缓提起”,这是视敌情向上反关节拿对手左肘关节。一旦敌发现我的动机欲收回时,我可立即借其收回之力,以左手反拿敌左手腕部以我右手固定敌左肘外侧上步“趁势进切”。对手如果打来为实,我借打来之力顺势下捋,所以不必费太大的力就能让对手应声而扑。

“微有朝里裹劲的意思”是双手合住“敌人之臂”的肘部关节部位不使滑脱,含有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意思。而上述过程就是“提上拔高之谓也”。是使对手通过我“提起”的动作身体重心“拔高”,所以通常是说“上”。

杨式老谱的“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就是“四正手”中的开始的动作“”,就是“要撑,捋要轻”的“撑”,也就是类似揽雀尾的“以腰作车轴,使心中力量刁起右手,两手如同生于丹田,并非胳膊用力提起也”这个动作。

2、“四正手”与“黏”

(1)“须知阴阳”是“黏”的先决条件

杨式太极拳老谱说“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缱绻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牢结;不离散。纠缠萦绕;固结不解。缱,~,不相离也。引申为形容男女之间异性相吸缠绵不舍,也就是“留恋缱绻之谓也”。这个解释与其它三字“粘、连、随”只是解释动作不同,它是一种接触的性质与程度,并且只有这个字无法用日常动作复制。

这种解释符合“黏”字形容词的词性,而最为关键的是首先明确了阴阳两性的性质。异性相吸,只有异性之间的关注才可能是全方位的,才能够精确到“一羽”或者“蝇虫”。初恋情人会有“过电”感觉,除此不会有任何接触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就是一例。

太极拳“打手”就是要追求达到这种阴阳两性“留恋缱绻”的境地。所以“知觉运动”要以“须知阴阳”作为条件。而“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只有“懂劲”才能“黏”,而“黏”又是太极拳“懂劲”的具体表现。“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意思是:在练习之初,要知道“知觉运动”虽然是人本来就具有的好东西,但想要重新恢复这个能力对于人来说也是很难的啊!

(2)“贯通”是“黏”的物质基础

“知觉运动”是太极拳所有奥秘中的基础,它是获得太极拳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用力方式的必由之路。所谓贯通,就是全身从思维到肢体整体性的放松,使全身成为一个互为相关的整体。《易经》六十四卦,大多表示“吉”的象征都和“亨”有关,“亨”就是亨通,所以“贯通”,“亨通”是万物追求的一种境界和一切吉利的象征,也是一种物种本性的回归。所以才有“政通人和”、“人情通达”、“财运亨通”,而《太极拳论》的“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句话就是出自儒家经典着作《大学》,原文为:“至于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在太极拳中的“贯通”表现在去除“拙力”达到“懂劲”。“懂劲”是回归人来到这个世界所具有的“中和之至”的“贯通”,解释“用力”不可就字论字,或者望文生义。“上善若水”才能够“变化万端”,也才能够“黏”。而“黏”是太极拳技击所有核心技术中最主要的特质,是达到“懂劲”阶段的具体表现。

王宗岳《太极拳论》三百多字的文章,却三次提到“黏”和“走”,其实《太极拳论》全文围绕的就是“黏”和“走”。“黏”表示主客观之间关系的性质,“走”表示保持这种关系的相对稳定性质的运动。弄懂了“黏”、“走”二字,王宗岳《太极拳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3)“粘、黏、连、随”是“四正”手的运动规范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使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得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获采、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意译:太极拳的“四正”就是“四方”,也就是所说的掤、捋、挤、按。学习之初没有了解能够使“方”演化成“圆”。“方”与“圆”重复与开始的循环的原理没有中断,又怎么会出现“隅手”呢?这是因为人的外在的肢体,内在的精气神,没有练得轻灵而能够方圆自如转换“四正手”的功夫,就会出现“轻重沉浮”的毛病,这种情况下才有“隅”啊!……如果日后功夫能够练到“上乘”水平,也需要学会采、,但最终仍然要归于“大中至正”的四正手啊!这“四隅”手之主要的用处还是体现在因身体重心失去稳定时的补救等等。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王宗岳的《打手歌》只提“掤、捋、挤、按”的问题,也回答了为什么把“粘、黏、连、随”限制在这“四正手”范围之内的原因。只有在“掤、捋、挤、按”不能循环,不能“粘、黏、连、随”的情况下,才会用“采、、肘、靠”去补救。“采要实,要惊,肘要冲,靠要崩”,“采、挒、肘、靠”具有极强攻击性。是以短促劲为特征,输赢立见分晓,不适宜作长劲慢练,也不适宜初学者学习,是“日后”需要掌握的功夫。但最终仍然要以四正手为至要,并且把它上升到“大中至正”这样一种人生态度的地位(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太极拳界许多老先生往往对于激烈的对抗持排斥态度的原因。

“掤、捋、挤、按”一物降一物,“捋”破“掤”,“挤”破“捋”,“按”则是破“挤”……始卒相环,相生相克。“四正手”反映了一种“有无相生”的运动状态。是能够保持推手中以“黏”的性质“走”的最佳状态,而这种运动中的平衡就是太极。

人实际是在这循环往复运动中既重新认识自己,也是体味浓缩的人生和面对危机时的态度。修身、养生、健身和技击相得益彰。“四正手”是同门交流,师徒传道,高手切磋,是“详推用意”的技击也是健身的练功方法,是“君子”之拳,同时也既是“知觉运动”的基本练习,也是最高境界的试金石。

(4)、如何“黏”?

太极拳的运动就是去除人行动中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在行动中习惯的用力方式。这又首先是思维的校正过程。“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体会自己膀子的重量:可以通过别人来感觉,把膀子搭在别人的肩头,然后想象这条膀子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当对方感觉到有重量时,你就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还可以让对方随意上下移动,重量不变,你的放松就是正确的。然后根据对方感觉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体会有重量时你的感受,然后抓住这种感受自己练习抬起手臂。大多数人都能够从这种练习中感觉到手臂放松的沉。这种别人感觉到重量,而你没有用力,或者套路练习自己没有用力但又感觉到自己膀子很沉就是太极拳的‘不用力’。通过象‘权物’一样的放松与沉的训练,全身贯通后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化解矛盾的组成部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身上下都是太极’。也如同给全身装上了锤头,‘即浑身上下都是拳’,把进攻和防御有效结合,把局部和整体有机联系。”

“知觉运动”简单说就是婴儿学步的运动方式,所以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所以“柔”是“黏”的物质条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不是求分开,而是追求在双方认可的接触状态之中让对方承担接触的负重,这是问题的核心。你只有掌握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灵敏反应,才可能把自己的体重交给对手承担,相反也只有掌握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灵敏反应才可能不承担对方的重量,点到即知才会出现点到而止。”

“连”、“随”都是动词,“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连”、“随”实际讲的就是个“走”字。先有主动的“粘”,“连”是确立“己”随“彼”动的动机,“随”则是保持适应“彼”的运动的应和,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这些动作虽然看起来是“舍己从人”主要的目的却是保持“黏”的接触中我方始终保持有利的位置。“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运动中的“走”是“黏”的表现形式,“顺”与“背”在相互转换,而高手双方“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动中双方就形成了黏在一起的感觉。从而达到“粘、黏、连、随不丢顶。”

相关推荐
  • 热门
  • 推荐
排行榜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