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走架的六大误区 你在这些误区内吗?-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当前位置: 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 新闻中心 > 拳坛记事 > 内容正文

太极拳走架的六大误区 你在这些误区内吗?

作者:趣养生 来源:颐华太极养生中心 发布时间:2017-04-12 14:59:30 【字体:

太极拳的走架太极拳动作的重点之一,但是有很多人在太极拳的走架上存在许多错误,以致太极拳动作不够标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太极拳走架出现的误区,一起去看看吧。

一、误将扭腰、扭肩当活泼

太极拳《十六关要论》中有“活泼在腰”之句。但练太极拳必须“立身中正”,要“肩胯相合”,所以身体的转动只能转动胯才能保证中正和肩胯相合。如果转动腰和肩,必然导致身体扭曲,肩、胯不合,推手时则成背势而必被人打出。所谓“活泼在腰”,实指两胯的转动必须灵活。然而,有不少练拳者往往扭腰、扭肩。或则肩、腰、胯一齐扭动,以示活泼。

二、误将弯腰俯身当寓直

吴式太极拳,弓步手掌往前时,上身虽稍稍前倾,但头顶百会穴要和尾闾以及后脚跟成一条直线,这是斜中寓直。

然而,有些人演练吴式拳架,上身过于前倾,成了弯腰俯身,且左右晃动,高低起伏,身如游龙,以求姿态优美,还自称这是吴式斜中寓直的特点。其实这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要求。上身的高低起伏,左右晃动,必然导致上身着力,力浮于上。

三、误将装腔作势当精神

武禹襄《行功心解》中有:“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精神应怎样提起呢?有些人在练拳架时,每一式的起动,先上身略前倾,随即身子往后一仰,往上一提,再作势一下,然后接做下式的动作,似乎把身把头一提作一下势,就把精神提起来了。殊不知练太极拳架,要求自起式直至收势,式式连贯,绵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果每式起动,都作势一番,必定是劲断、意断、神断。如果成为习惯,与人推手时每推一下都先作势一番,无异告诉对方“我来了”,能将人推出么?作势者可能还忘掉了“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之句。

太极拳走架的六大误区 你在这些误区内吗?

四、误将力出肩背当贯串

武禹襄拳论中有:“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又云:“由脚、而腿、而腰”。有些人认为在练拳时,先脚一蹬,次腰一扭,然后肩往前扭,臂往前伸,一节一节的由下而上的逐节用力,认为这就是“由脚而腿而腰” 、“形于手”、“节节贯串”。实际上最后的发力点仍来自肩、背部,仍是力浮于上的无根之木。练拳者完全没有理解必须“周身俱要轻灵”,必须“完整一气”以及“整劲”的正确含义。

五、误将手舞足蹈当相随

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一家,五下相随”。意思就是要求所有动作,必须劲由足起,以足带动两胯,由胯带动身体,带动两臂、两手,必须同时起动、同步运转,同时到位的周身一家,才能形成整劲。然而不少练拳者,手动、身动、腰动、胯动、足动、各动各的,互不相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然就练不出太极拳运劲、发劲的整劲来。

六、误将又顶又抗当劲

太极拳家在与人搭手时,接触处有一种极其轻微的粘着力,这种粘着力的强度可始终保持不变,对方进则退,对方退则随,按之则下,抬之即起,犹如弹簧一般,术语谓之“掤劲”,或谓之“弹簧劲”,实际上是沾连粘随四劲的联合应用。运用这种劲可以使对方落空失势或被迫跌出。

然而,有些人推手与人一搭手,死死地用力顶住,生怕对方之手近身,“拒敌于国门之外”,声称这就是“掤劲”。其实这种“掤劲”不堪一击,稍具懂劲能力者即可将其抛出丈外。原因是手上用拙力,肩、背部早已僵硬,且力浮于上,成了无根之木。

看过了太极拳走架的误区之后,相信练太极拳的朋友们对太极拳的走架有了更深的认识,不知道大家在太极拳走架时有没有陷入这些误区呢?太极拳需要细心揣摩,实践体会,终有一天能够有所成。

相关推荐
  • 热门
  • 推荐
排行榜
相关视频
太极拳推荐